20世纪90年代末,历经浮躁的葡萄酒行业也终于将目光锁定在葡萄酒传统的生产方式--庄园酒上面,甚至由此开启了一场葡萄酒的庄园运动,的葡萄酒业出现了“庄园”热。
从2002年开始,众多葡萄酒厂开始加入生产“庄园酒”的行列,就连一些不具备生产条件的酒厂也相继推出了“庄园酒”,庄园酒由此名目繁多,并被视为一种市场炒做下的“概念产品”。
这种“庄园”热也被称为葡萄酒产业的“复古运动”。一是因为这种庄园式生产模式源自欧洲中世纪的庄园经济;二是因为其本质是对“工业化”的反动,迎合了农业有机化的世界潮流,追求人类生产与自然的“天人合一”。
是“概念产品”也好,“复古运动”也罢,“庄园酒”的出现和它引发的问题是很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
在世界领域内的葡萄酒行业,久负盛名的是法国(France)。法国(France)的葡萄酒庄园也是全世界名声的。纵观法国(France)葡萄酒庄园特别是以法国(France)的酿酒中心波尔多为代表的各个酒庄,它们无疑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因为这样的条件能栽培的葡萄,果汁浓度高且香味独特;精心的人工剪枝护理和葡萄栽培当然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的“庄园”呈现怎样一番景象?的“庄园酒”又如何体现它的高品质的?或者说,市场概念并不清晰的“庄园酒”,到底应该怎么界定呢?诸如此类问题,不仅让消费者困惑,甚至连某些生产商和经销商也是说不清、道不明。
两种变局
如果说没有庄园酒是不对的。尽管目前的葡萄酒消费市场尚不成熟,加之人们对葡萄酒文化的认识还只停留在白酒上,对属于舶来品的葡萄酒没有很深的认识和了解,但“庄园”热的确让我们在思考问题、关注市场的同时有必要回顾一下我国“庄园酒”的发展。
1892年由爱国华侨张弼士创立了“张裕(Changyu)酿酒公司”。张裕(Changyu)公司从欧洲引进了上百个酿酒品种及酿酒设备并聘请了外国的酿酒师,生产出白兰地、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三大类15个品种的产品,开创了葡萄酒工业化生产的新纪元。张裕(Changyu)公司的这种自己种葡萄,自己酿酒的风格无疑是秉承了欧洲酒庄的模式,当属早的葡萄酒庄的形态萌芽。
的另一家值得称道的酒庄是被称为“鹰冠酒庄”的华东葡萄酒酿造公司。公司始建于1985年,新的批按标准生产的单品种、产地、年份葡萄酒就出自于这里。“鹰冠庄园”应该是80年代酒庄的代表。长城(Greatwall)葡萄酒有限公司从1983年建厂初期,便有了庄园的雏形,但当时并没有思考如何建设和推广。直到1994年,长城(Greatwall)才开始真正规划和建设自己的庄园—长城(Greatwall)庄园,但当时的庄园概念和意识还没有真正成熟,直到1999年,长城(Greatwall)庄园上市,是已知的葡萄酒市场上支正式标注庄园酒的产品。而在随后的几年中,各种业内外资本投资的酒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1999年朗格斯酒庄落户昌黎;1999年由中法两国政府合作的项目中法庄园在沙城诞生;2001年投产的怡园酒庄落户山西;2001年容辰庄园落户沙城;2002年张裕(Changyu)卡斯特酒庄在烟台落成;中粮南王山谷酒庄于2004年在蓬莱动工;
我们知道,葡萄酒业是农产品深加工业,产品质量对原材料的依赖性很大。长期以来,我国葡萄酒企业的原料是比较分散的农民组织生产的,在此过程中,农民追求价格和产量但却很难质量,而葡萄酒企业需要稳定、优质的原料供应。所以,两者的利益点和出发点是矛盾的。优质的原料是酿造好酒的基础,优质的葡萄更是酿造优质庄园酒的前提。否则,对于再好的酿酒师和酿酒设备而言,也是无米之炊。当然,生产出高品质的葡萄酒,还涉及多方面的因素。
市场竞争的生动体现就是“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庄园”热所引发的负面问题是许多的葡萄酒生产厂家纷纷上马生产所谓的“庄园酒”,甚至一些几块钱的低档葡萄酒都贴上了“庄园”的标签,其实它们根本不具备生产庄园酒的条件;同时,盗用“庄园”概念的品牌却占据了超市、酒店、宾馆等终端卖场,并控制了中间渠道。葡萄酒市场变得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忽视是否具备生产庄园酒的条件而盲目的跟从和“庄园酒”概念的过分炒作在很大程度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竞争。再加上目前又没有庄园酒方面的立法,葡萄酒庄园运动似乎也显得“精疲力竭”,失去了很多迈向高端市场的良机。